• 如果希望孩子更好,記得成為他的伯樂

    回想每次去參加孩子的幼兒園聖誕夜表演、舞台劇表演、成果發表會等,身為爸媽的我們總是能在幾十位、幾百位孩子中,馬上找到自己的小孩,看著他在舞台上蹦蹦跳跳、手足舞蹈唱著歌,可愛極了!自己的寶貝就像是鑽石一樣閃閃發亮。

    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,開始學習各項學科,像是國語、數學、英語等,甚至是開始上各種才藝課後,我們就會開始不自覺去看孩子表現不好的那一面,然後緊盯著他,為什麼功課總是做不好、字也寫得不漂亮、學習才藝也沒什麼成果呢?甚至拿孩子與他人比較,常把:「某某某的功課都很好,每次都拿一百分,你怎麼都考不好?」掛在嘴邊。

    身為父母,總愛拿放大鏡看孩子缺點

    身為爸媽,我們難免有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的心態,希望孩子可以盡可能優秀、獨當一面,當孩子進入學校開始學習後,甚至可能會自己訂一套標準來嚴格檢視孩子,並一一查看哪些達標、哪些未達標。

   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,我們也開始拿著放大鏡看他的缺點,總是叨念著孩子做得沒那麼好的地方,就像是看不慣般,一直碎碎念,甚至指責。比如說有些孩子天生數學很好、邏輯很強,但他可能在手作方面就比較鈍一些,然後東西也常弄得亂七八糟,但這時候媽媽就會想說:「數學好不是應該的嗎?!」、「現在數學不是很簡單嗎?」、「倒是你喔,每次那個手作都弄得亂七八糟,字也寫得很亂啊!」等等的批評。

    另一方面,若是孩子的語文、數學學習較慢,但在手作、才藝或是體育方面特別強,這時候爸媽可能又會有個反應就是:「怎麼數學反應那麼差?!」、「這不是最基本的嗎?」、「你體育那麼強又能夠如何呢?」又開始擔心他表現沒這麼理想的地方。

    我們難免覺得,這些天生表現比較出色的部分不是應該的嗎?這也沒什麼呀!回想起我們小時候,上一輩的爸媽教育我們的方式就是:「要批評才會有進步。」長輩常認為,教育孩子應該要嫌棄和批評,如果去欣賞、稱讚他的優點,這樣孩子的其他部份就不會再成長了。

    在稱讚鼓勵與嚴格要求之間 ,依照個性尋找平衡點

    到了我們這一代,新的教養腳本取代了傳統的打罵教育,對父母來說,教養難度越來越高!

    一味的鼓勵及稱讚,怕孩子容易志得意滿,或禁不起挫敗跟批評的考驗;但一味的挑惕缺點,又會讓孩子無法肯定自己,也失去了學習動力。

    那父母到底該怎麼做?第一步真的是要「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」。有些孩子急躁、做事常只有三分鐘熱度;有些孩子求完美慢吞吞;有些孩子缺少信心,需要有人鼓舞他前進、勇敢面對挑戰;有些孩子總覺得自己很行,表現懶散不積極,爸媽就要想辦法去培養他的主動性。第二步是「客觀觀察他是否有認真」及「他不認真的背後原因」。

    在我們家,我發現如果對小肉包表現沒那麼好的事情感到心急,露出一些不耐煩或者否定他的語氣跟神情的時候,他都馬上感受得到,有時甚至會說:「我覺得小包最笨了!」、「我最討厭小包了!」陷入自我否定和生氣等負面情緒。

    當孩子出現這些情緒時,我心想著「為什麼?」然後憶起自己的成長過程,如果是我的爸媽用類似態度來對我,那感受會是什麼?或者說,當我現在是個媽媽,但是我的媽媽說:「你這個媽怎當的?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?小孩是怎顧的?」我會有什麼感覺?

    如果我已經在努力中,卻仍得不到肯定跟支持,那的確聽到這些都會很受傷;但如果是我散漫不努力,雖覺得難過但的確該檢討自己。

    所以針對小肉包表現不理想的事,如果這件事很重要,而他確實也在努力中,我就會想是不是該修正自己的語氣,即使再多不耐煩也不能讓這類情緒無限蔓延,打擊他的士氣。

    但如果學習態度不佳(不認真),且分析過後發現是因為興趣不足,若是才藝類,我不會勉強;若是學科基礎知識類,我的策略會是鼓勵與嚴格要求各佔一定比例,看他的反應來調整。若他有一些些進步跟努力,我一定會放大他的投入給予肯定;若他表現漫不經心,我就會嚴肅地跟他說,這部分學習對他的重要性,解釋為何我會要求,利弊得失是什麼?然後陪他制定改善的方法。

    沒有人比我們更適合成為孩子的伯樂

   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比方說有些孩子在美術部分較有天分,就可以畫圖創作畫得很開心,像是小肉包目前就非常喜歡畫畫,熱愛觀察及想像,想描繪出人事物的特色跟自己構思的故事,但他在體育或其他方面可能興趣就不如美術。

    每個人長處跟喜好都不同,我們真的能接受這個事實嗎?有時讓自己感到莫名焦慮的原因,就是太過期待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!但想想,我們也不是什麼都會、樣樣都擅長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那究竟憑什麼要求「孩子!你要比我強!」「孩子!你什麼都不能輸別人!」

    身為父母,沒有人比我們更適合成為孩子的伯樂。在養育孩子成長的過程裡,每當發現他有一些天賦特質並且感興趣時,請記得多去鼓勵他,繼續向內探索這一部分,千萬別反其道而行去抑制及削弱它。

    因為這些特質跟他的未來可能會有一些關聯,雖然不見得會有職業上的直接對應,但那也許是會讓孩子與眾不同、投入之後會有事半功倍成效的部分喔!

    比方說我和琦弟天生特質完全不同,琦弟小時候話很少,永遠跟在我身後,也不太會表達,在言語溝通上比較遲鈍,連看著課本念課文也會念錯,但是他非常會畫畫,從小沒上過什麼美術班,都是自己不斷研究投入。後來他雖然有兩個碩士學位,一個是土木、另一個是工業設計。我們爸媽本希望他去當個土木技師,過穩定的生活,但似乎他無法抗拒內在力量的強大召喚,選擇踏上汽車設計的領域,為了畫出理想的圖,願意沒日沒夜趕工,不斷地看著國外的設計作品想更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
    而我呢!琦媽說我在兩歲多時就很會說話,還會自己朗讀,聲音也有抑揚頓挫,童年時期美術課的作品不怎麼樣,但音樂課表現卻很好,加入合唱團、愛唱歌,同時,還喜歡寫文章…等。在我30歲後,回想我和弟弟成長的經歷,與後來職業上的關聯,竟發現有很深的連結。這份連結強大到連自己的父母想操控都很難,也衷心感謝父母對於我們人生方向的支持與尊重。

    成年後的自己,更加深刻感受到這份支持就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。

    養出好小孩,多欣賞少比較,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

    心理學家阿德勒研究親子關係發現,如果父母能學習欣賞孩子的優點進而肯定他,也必能培養出自信的孩子。阿德勒強調「鼓勵」是建立自信的基本,往往所有適應不良的問題都是氣餒的表現,若給予鼓勵、讚賞和肯定,便能修正許多不良行為,建立孩子的自信心。(註1)

    身為爸媽,如果希望孩子對於天生比較弱的學習項目別那麼抗拒的話,反而要跟他站在同一陣線,讓他感覺到「我們跟他是同一國的」,而不是那個跳出來指責跟看不起他的人,比方對於小包比較不擅長但已經在努力中的部份我就會說:「小肉包雖然現在不會,可是我們只要一起來努力,我們還是能學會的,那你不要緊張。」

    當換個角度去溝通時,孩子就會覺得媽媽理解我的心情,而且媽媽並不是說我很差,她只是覺得目前學得比較慢,但是會慢慢進步。其實這也是事實,每個人擅長的部份不同,對於每件事上手的速度也有差異。

    我想,所謂養出好孩子都是要從欣賞他開始,而養出「好的孩子」也不見得是世俗定義的功成名就,而是孩子身心健康、品格好、有自信與勇氣去面對人生挑戰,未來能發揮自己的天賦展翅飛翔,這就是好孩子。

    若只是一直批評想要藉此刺激孩子進步,往往只會讓他掉進黑暗的深淵,尤其當孩子不被父母欣賞,其實也會懷疑父母的愛,感受到的都是否定,但如果孩子是被父母欣賞的,自然也會感覺到被愛,長出自信,及更多努力向上的動力。

    目前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,讓家長都能輕易公開分享自己小孩的各項表現,孩子被拿來比較的機會更多了,但這些「比較」對我們的教養不見得有實質上的加分,比多了,甚至感到迷失、迷惘,覺得自己孩子樣樣不如人,未來發展堪慮。這有點類似我們總在臉書上看他人的貼文,就認為別人擁有一切又過得很幸福,而自己的生活相形失色一般。

    有時減少讓自己暴露在這些訊息中也是好事,把視線專注於自己的孩子上,回想每一次幼兒園表演,我們是用怎樣的眼光來看他?

    像鑽石一樣閃閃發亮的寶貝,其實一直都在我們眼前。


    註1
    找出孩子的優點,幫孩子建立自信

  • You might also like

    沒有留言:

    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