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媽媽不需全知全能,請做自己擅長的那種媽媽


    02-1.jpg-媽媽不需全知全能,請做自己擅長的那種媽媽
    自從小肉包上了小學一年級後,除了每天早起需準備早餐、催趕孩子起床,在時間壓力下不斷地說「快一點!」,盯功課、陪伴他適應小學的學習步調也是很重要的一環。從學習注音符號、寫國字,一直到現在的建構式數學等,都完全和我們小時候學習的方式,甚至跟當年我擔任小學老師時的教材教法截然不同。

    拿起課本和教材,心裡瞬間出現一個聲音:「到底是我兒子上小學?還是我上小學?」

    一旦當了媽媽,就不斷研究如何帶孩子

    孩子從出生開始,媽媽很多時候都是親力親為照顧,雖說有些媽媽因為有後援支持,會有比較多喘息時間,但卻很難把母職徹底外包。

    我們彷彿還是為孩子修了「育兒研究所」,不只要讀書還要日夜實習,學分超級難拿,一不小心又會被當,認真投入可能還看不到相對應的成績!而身邊的人往往不會肯定你的積極學習,永遠只會認為這些本來就是你應該做的!甚至拿其他人做到的,你卻還沒做的來責備、警告你!

    嬰兒期要餵奶、製作副食品、調整作息等,當孩子開始牙牙學語、練習走路後,媽媽也在孩子身旁,陪著建立自理能力,經過了6~7年,總算熬過那段跟半獸人奮鬥的日子(笑),好不容易已經走過生活常規的學習,當孩子進入小學必須接觸各科知識甚至才藝時,身為媽媽的我們是否還得一一攬在身上?

    曾幾何時,只要加入一些親子社團,會發現裡面充滿了媽媽及孩子間的競賽,看了一些文章,更加自我懷疑,是不是我還做得不夠多?為何我一直覺得那麼疲憊?

    從新生兒起到進入小學,原本以為終於能鬆口氣,這時家有小學中高年級,甚至國中的媽媽對你搖搖頭,「媽媽啊!你現在還算輕鬆呢!這條路才剛開始呢!」

    他們在煩惱孩子的升學及人際、他們每天花數小時接送孩子上各種才藝還要拿檢定、參加比賽,他們還必須帶孩子建立各種學習歷程檔案、經歷跟叛逆青少年溝通的挫折,他們也許很不希望將自己全部的人生都和孩子綁在一起,但現今環境卻讓很多人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,或者說,因為活在對孩子的擔憂及社會集體意識給母職的壓力下,媽媽,失去了為自己想的勇氣,只怕為自己想「一點點」都會被責難攻擊!

    慎防那些質疑的言語,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

    管理學有一個「螃蟹理論」, 抓螃蟹的人,把抓到的蟹都放進竹簍裡,只要裡面的蟹超過一隻,就算不用加蓋螃蟹也不會跑出來。因為只要有一隻想往上爬,其它螃蟹就會攀在它身上把它拉下來,最後沒有一隻能爬出去。

    媽媽群體也常有這樣的螃蟹文化,存在於同世代(年紀落差在10歲以內)及跨世代(如婆媳、母女)中。媽媽們內心嚮往也嫉妒著那些忠於自我的女人,卻還是想打壓及批評他們,以證明自己的犧牲付出很值得。「她婚姻會出狀況,應該是太強勢、太愛出頭加上公主病了!老公怎受得了?」「她孩子發展狀況不好,因為她不夠努力帶啊!像我自己投入多少時間跟心思啊!她以為養孩子那麼簡單喔!」

    我的全職媽媽朋友一打二照顧孩子多年,終於等到老大上小學,街坊鄰居問:「你要給兒子去安親班嗎?」她說考慮讓孩子放學後去安親班,因為家裡還有老二需照顧,她真的無法一面帶老大複習功課、寫作業,又要兼顧老二的需求。鄰居繼續說:「蛤!你不是全職媽媽嗎?怎麼孩子才小一就要讓他去安親班?這樣真的很可憐耶!都要很晚才能回家。」

    其實這學期我也送小肉包去安親班了,之前也一度掙扎,疑?以前我不是當過國小老師嗎?我還不會自己教喔?甚至聽到鄰居朋友分享:「某某某的孩子從來都沒有補習,都是媽媽帶著自動自發學習呢!」「某某媽好厲害!帶著孩子不管是知識還是才藝都是自學,收集好多資訊,安排各種課程…。」

    坦白說聽到這些聲音心情難免受影響,但後來評估過很多面向,除了我高齡意外懷了二寶小喵,阿包醫生工作忙碌,我還有自己的事業外,靜下心來再問自己三件事情。一、你對研究孩子的課程教材及現在的教學充滿熱忱嗎?二、你對於自己擔任孩子學科的家教老師覺得滿足嗎?三、孩子的課程或才藝學習,跟你自己未來的規劃有什麼連結嗎?

    當以上三個問題我都有自己的答案後,就發現身邊有些看似好意的質疑跟建議,正如緊攀著你的螃蟹,只會讓人不斷向下墜落,其實你該做的是用力甩開他們,走你自己的路。

    親子關係充滿親密與挑戰,易子而教又何妨

    之前經過一學期的陪伴,從國語、數學、英語、甚至練習鋼琴…,我更加體會到,媽媽不是全知全能,無法無時無刻都了解、參與孩子的學習,陪伴固然是因為愛,但這份愛有時卻很難讓媽媽客觀看待自己的孩子,更遑論說把孩子的課題與自己的人生課題分開。

    太難了!那些用心付出的陪伴,又怎麼能做到放下得失心、尊重孩子的天賦發展、不將自我期許及過往遺憾投射在孩子身上?

   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,我體會到媽媽可以當孩子的人生導師從旁引導,當孩子面對挫折時給予溫暖和鼓勵,但卻不一定適合當孩子任何一項學科的老師,為什麼說不一定適合呢?因為親子和師生關係不同,親子關係的那份愛很美好,但有時候反而變成學習的阻力。也正因為親子關係那種難以言喻的親密,常讓雙方都無法壓抑地將所有情緒拋給對方,然後演變成互相傷害。

    古人曾說「易子而教」,大概也是這樣的道理吧!孩子往往不怎麼聽得進去爸媽的話,但若是換成外人,像是老師、親戚、鄰居、朋友的教學及分享等,反而比較能接受。

    當然,也有一些媽媽很厲害,能在親子和師生關係間轉換游刃有餘,讓孩子既把她當媽媽,可以任性依賴,又喜歡跟著媽媽學習知識和能力,這真的因人而異,也要看雙方個性在相處上能否磨合出默契。

    陪伴孩子也要重視自身需求,更要建立孩子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

   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,經過測試就會知道自己擅長扮演什麼樣的角色,而什麼角色對自己來說沒興趣又吃力不討好,就真的不必勉強,千萬別老是覺得其他媽媽能做的,我也要全部仿效,因為這樣的盲點就在於,沒有人全知全能,反而該逆向思考,「其實我擅長的、我能做的,換作是其他人也不見得能做得到」,多給自己一點肯定好嗎?

    至於孩子的學習,隨著他日漸成長,各項知識技能也日新月異,我們不可能跟著他背起書包上小學、中學、甚至大學、研究所等,更不可能從學齡前全腦開發,研究到最新課綱教材教法; 然後他學鋼琴你也跟著要練琴學樂理、他學美術你也要跟著畫畫、他學足球你就要陪著踢…,除非你真心感興趣,或者,未來打算從事補教業或擔任某才藝老師,不然,更應該重視自己的需求,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再次釐清人生的下半場,自己真心想追求的目標究竟是什麼?

    孩子的成長之路很漫長,初期媽媽手把手的牽引陪伴,要奠定的是一種認真投入、積極探索的學習態度,以及培養面對挫折能鼓勵自己不放棄的耐心,絕對不是媽媽一路追著孩子強迫他學,或者把孩子學習的每一項成績都當作自己育兒的成績。說實話,我們又能陪著盯著多少年?勢必得建立孩子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啊!

    當我們在育兒中也能夠重視自身需求,釐清自己想追求的目標,也才能讓孩子認知到,每個人終究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,要對自己負責。

  • You might also like

    沒有留言:

    張貼留言